查看: 852|回复: 0

[IT业界] 陈佼每周一弹:社交网站应逐步建“死亡认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已死,有事请烧纸。小事招魂,大事挖坟。”这句流行于网络的调侃之语,或许真的到了应该被严肃考虑的时候。 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件恐怖故事:他好几个月没有登录QQ,登上去后收到一个留言“好想你啊,有空来陪我么”——发送留言的人刚刚车祸去世。即便留言有时间显示,我这朋友也已被吓得半死。

无独有偶,最近《纽约时报》报道了发生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的“灵异事件”——不少用户登录自己的Facebook账号后,系统建议他们与某位老朋友联系一下,而尴尬的是,“老朋友”实际已经死亡。Facebook推荐“死人”的做法显然不是玩“人鬼情未了”的黑色幽默,而是折射出社交网站可能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对待平台中已死亡的账户。

夸张的是,这种挑战迫在眉睫,并且越来越严重。Facebook在全球有5亿用户,根本就是一个“社会”,生老病死也变得稀松平常。以美国为例,其年死亡率大概在8.5‰,如此换算,5亿用户每年会有400多万人死亡。当然,Facebook中人群依然以年轻人为主,实际的数字会比这低一些。但是别忘了,老年网民的比例正在疯狂增长,从CNNIC的报告看,中国4.2亿网民,其中50岁以上的网民占到了6.9%,即2900万。虽然我们都希望老人们都长命百岁,但不可避免地,每年有大量“老网民”会死在键盘上。

在现实社会中,当故人驾鹤西去,会留下一个骨灰盒或者一座坟供亲人凭吊。在网络上呢?目前的情况很糟糕,他们普遍是“游魂野鬼”,而且还时不时的跳出来恶作剧一把。让我们想象一下:假设Facebook或者QQ系统提示的是“今天是您的朋友某某某的忌日,要不要去献个花?”,或者“有个不幸的消息:您的朋友某某某去世了,请节哀!”,听上去是不是人性化得多?

要实现这些服务技术上没有任何门槛,关键在于,对社交平台来说,该如何确认某个账户的拥有者已经死亡。这可是严肃问题,如果张冠李戴或者信息有误,很可能招来“被死亡”的是非,到时候恐怕SNS平台有再大的法务部,也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官司。

现在Facebook正在做一些尝试,家人或好友可以填写一份表格,提供此人已去世的证据,比如一个指向讣告或相关新闻的链接,以供审查。确认后,Facebook会停掉该账户的一些功能,并将其从搜索结果中剔除。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了一些尴尬。

我认为,在处理死亡账户上,社交平台不必求一步到位,应在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审核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实名认证”,因为我们只有确认了某个ID对应的真实身份,才可能确认其生或死。这一点,淘宝有一些参考做法:假设你的家人死亡,要从其支付宝中提款,可以向淘宝传真死亡证明、身份证明材料。而对应到其他平台,可将“死亡认证”限定在一部分具备实名条件的用户上,并且由用户的亲属、朋友举证。

我始终认为,在实名制社交网站逐步构建“死亡认证”系统,既是对往生者的最大尊重,也是对其“网友”用户体验的重视,它甚至代表了网络社会的文明程度。试想:一个社交网络平台对待不会给自己贡献PV和流量的死亡用户尚且如此周到体贴,它又怎会忽略依然健在用户的需求呢?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向腾讯公司进言,建立一个名为“QQ公墓”的产品,将已经确认死亡的QQ用户转移到这个体系中,构建“死人”与“活人”的互动平台——你可以留言凭吊,也可以买一些公仔、鲜花之类的礼品供奉。腾讯对我这个颇为“蛋疼”的建议并未回复,但我敢包票,这家公司未来一定会做这样的产品。

关于作者

陈佼是互联网独立观察人士,现代计算机杂志社执行副总编。

陈佼微博:http://t.sina.com.cn/joychan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1401265233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猎创社区,值得信赖!
猎创社区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猎创社区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猎创社区

GMT+8, 2025-1-11 00:45 , Processed in 0.084935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