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5|回复: 0

[搜索优化SEO] 搜索引擎那些事:重新组织世界 无搜索的搜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搜索引擎正在重新组织这个世界;将来,搜索引擎会“了解你”乃至“理解你”,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成为“无搜索的搜索”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东京

01

阿米特·辛格(Amit Singhal)博士有着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手势,能把枯燥的事情讲得引人入胜。在Google于日本东京举办的“搜索的科学”媒体活动上,他的演讲题目本是《畅想完美搜索引擎》,结果却从他的爷爷开始说起。

他出生在印度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普通村庄里,爷爷是村里受尊敬的长者。正如人们千百年来所理解的那样,知识和智慧是一件和年龄有关的事情,所以当爷爷告诉你,这种豆子有毒时,你就不要去吃它。而书籍和印刷品大量涌入这个村庄后,你就不但知道自己爷爷的知识,你还有机会知道别人爷爷的知识。唯一的问题在于,你知道得太慢了。

辛格博士不断提醒我们:这仅仅是二十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事情。没错,我们总是把已经存在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比如,在参加这次会议前,我Google了一下辛格博士,找到了他的主页,还有维基百科上他的词条和《连线》杂志对他的采访,知道了他就是为Google设计搜索引擎算法的人,而他本人,已经在这一领域工作了18年。可是,仅仅是在15年前,我们是怎么当记者的?

15年前,你要了解辛格这样一个人,也许得把大量时间花在图书馆的索引目录上,你得翻阅大量的文献,跳过大量的无用信息。哦对了,因为多数资料是英文的,你没准还得跑到单位去开一张介绍信……这一行的规则、伦理和荣耀都没有变,变化的是组织方式,15年前的世界是由印刷品和令人肃然起敬的图书管理员来组织的,那时候的“一纸风行”是对一家媒体的最高礼遇。

现在,你需要做的只是Google或者百度一下——搜索引擎接管了世界,确切地说,他们正在重新组织这个世界。记者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篇报道是否已经上网,以及它在网上的点击率和转载量,在中国,已经很少有报道能够不上网就产生巨大的影响。激进的人甚至宣布:将来,如果你不能在搜索引擎中被发现,你甚至有可能被社会认定为根本不存在。是的,我们依然尊敬图书管理员,正如我们珍惜阅览室里沙沙的翻页声、雨夜灯下一本好书的质感和它带来的回味,但我们都知道,在说起这些时,我们已是乡愁满怀。

02

然而辛格博士并不打算继续带着我们“忆苦思甜”,当我们转而谈论搜索引擎的未来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实时搜索。三四年前,在我们还被网页所主导时,我们上门户网站看新闻,可能循着链接跳转到天涯某个热门的帖子,然后再拷贝到豆瓣某个小组,和兴趣相近的朋友分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打开电脑,先登录微博,看看被谁@了、增加了几个粉丝、有什么热门话题、关注的人又说了些什么,然后登录开心网,偷完菜后,查看下好友的状态更新,再评论或回复两句。

显然,人们的上网习惯变了,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查看那些碎片信息、那些不断更新着的比特流。很自然地,搜索引擎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现在无论是用Google还是有道搜索,都可以通过左栏选择 “最新”、“一天以内”、“一周以内”等查看不同时段的搜索结果。“加州发生地震时,Google的实时搜索打败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比它早8分钟把这个消息告诉世界。”辛格说。

实时搜索可以盯紧网络热门话题,并在用户需要时“推送”上门,这在突发事件或者公共热点出现时格外有用。也许你并不关心此时此刻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网民正在干什么,但正如一位网友说的,“在‘事件’ 发生之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或者在等待‘事件’发生之前,(我)总是想知道和其他人一样多的信息,哪怕暂时不清楚这些信息有什么用,也不愿意错过。”

当然,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分析转瞬即逝的比特流,并按照它们的价值大小排序,比分析传统网页更考验他们的算法,在意大利队小组赛出局的那个悲惨的夜晚,人们实时搜索“意大利”,恐怕没人会对“我家楼下餐厅做的意大利面简直难吃死了”这样的信息感兴趣。

03

据说这是“重症网络依赖者”的一个诊断指标:读书或者读报,明明是刚刚见过的某句话,死活找不到,于是下意识地要按“CTRL+F”(在本页搜索)……

听起来可笑,不过随着搜索引擎将越来越多的实物数字化,它的触角也从线上伸展到了线下。比如,Google野心勃勃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又比如,谷歌街景。嗯,就是那个在不经意间拍下某人在路边小解的街景。也许某一天,你就会看见头顶一个专属相机、车身印有Google标志的街景采集车穿行在北京上海的胡同弄堂里,就像它现在在欧洲所做的那样。

感谢可以拍照并能联网的手机,今后,出门旅游时碰到不认识的建筑、山峰,或者路边奇怪的花花草草,只要你能拍下它,你就能搜索并了解它。事实上,Google Goggles已经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尽管范围还很有限。

假设你在充满历史古迹的日本京都旅游,参观各种博物馆或寺院,里头日文解说实在看不懂,但是请导游又太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手机的Goggles应用程序将建筑透过镜头扫描,在解析线条后 Google会自动告诉你它的一切。与此类似的,你在东京秋叶原逛街,看到了心动的电器,却不确定会不会买贵了,需要做的也只是拍下它,请一个名叫 Google Shopper的程序为你比较同一款电器在各处的售价和评价,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这项服务目前还仅限于辨识比较知名的地标、艺术作品、书籍、黄页信息和商标标志等。但有些场合已经可以相当酷地给你帮忙--如果你在一家没有英文菜单的法国餐厅,可以拍摄法语菜单的照片,Google会直接用你的母语告诉你是否要吃蜗牛。

04

好了,我们已经体验了实时搜索、“超文本” 搜索,不妨再畅想一下未来的“超语言”搜索吧。辛格说,Google的目标不只是翻译任何网页,而是创造一种跨语言的搜索,简而言之,就是你用自己的母语搜索某个关键词,其他语种的有用网页也会呈现出来,而且,是翻译好的。

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和讲不同语言的人直接通话呢?辛格告诉我们,有可能。只要语言识别软件的翻译能力足够强大,你和老外的对话就不再会是鸡同鸭讲。

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巴别塔真的可以建成吗?

“如果灯的目标已经站在那将是2-2,然后游戏会已经在其头转向。我们会一直在全油门。我敢肯定,我们就不得不去赢得它。”这是英格兰前队长里奥·费迪南德在本队负于德国队被淘汰出世界杯后说的一段话,Google的自动翻译,你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吗?其实他是说,“如果兰帕德的进球被判有效,那比分就会是2-2,比赛局面就会得以扭转。我们也将会一直全力以赴,我坚信我们会最终取胜。”

也许各种语言“无缝对接”这一天是可期的,但毫无疑问,非拉丁语言的翻译总是一道难题。让我们听一听读写网对Google语言识别软件的调侃:“我们希望,在和我们中国朋友的母亲打招呼时不会称呼对方为马。”

05

辛格说他有5个梦想,除了以上3个以外,就是创造一个“了解你”乃至“理解你”的搜索引擎。

一个了解你的搜索引擎会根据你的搜索历史发展出一定的“偏好”,它会知道你人在北京,因此搜寻“户外用品商店”时就放弃上海广州的打折货吧;它还知道你是个网球迷,所以当你输入“法网”的时候,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之类的犯罪新闻就会自动靠后;而当你拿起手机搜索时,它会自动过滤掉小孩和婴儿的结果,因为它知道你还没孩子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我们使用搜索引擎,它就会不断地了解你、学习你,你使用得越多,它就变得越“聪明”,也越来越能“理解你”。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是最近国外互联网人士热议的一个词儿,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一个最简单的“增强现实”的例子,就是比赛时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比分,而更为经典的画面,则是头戴某种特制头盔的战士,通过头盔,他不但能看见敌人,而且能分析出敌人的各项资料。

科学松鼠会成员猛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在几十年之内,人脑的能力并不太可能有巨大的提升。但是让大脑的工作集中在人类能做而机器不能的领域上,似乎是效率较高的方式。让机器去记忆,而让人来选择,这才是彼此的优势所在。这种设想在虚拟世界中十分容易,但是现实世界中似乎会碰到些问题。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Google搜索框,翻开一本书时手指所及之处,也不会跳出金山词霸的翻译窗……不过最近我们有了一些好消息。Google的Android手机和苹果的iPhone上出现了几种不错的小软件,可以帮我们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捆在一起。借助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真实世界的景物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我们透过它将看到一个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窗口,看到被虚拟增强了的现实。”

可以想见,在未来,手机作为移动搜索最重要的载体,将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而随着它越来越理解你,一种辛格博士称为终极梦想的“无搜索的搜索”也将诞生,“如果它知道你喜欢吃泰国菜,而你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一家你所不知道的泰国菜馆,它就会向你提供建议:不妨去那儿尝尝?”

当然,这还只是美好的愿景。2008年,在 Google成立10周年之际,Google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曾对搜索的未来做了展望。她认为,“搜索引擎到目前为止只完成了10%,今天的搜索引擎技术就像16或17世纪的生物学和物理学,谷歌仅仅是完成了第一个90%,而这是整个搜索技术中最容易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的90%,完成这一部分需要花费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06

听起来很牛,但又觉得不对劲,不是吗?搜索引擎是不是在代替我们思考?它会不会让我们变懒,进而变蠢?

尼古拉斯·卡尔是这一观点最有名的支持者,他在那篇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著名文章《Google让我们变蠢?》里写道:“有人,或者说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扰乱我的大脑,改造我的记忆,重构我的神经系统。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里面曾经非常容易,我的头脑会被叙事或者分析吸引,然后我会花好几个小时漫步于铺陈叙述的散文。这种情况如今已经很少发生了。现在我的注意力常常在两三页后就分散了。我变得烦躁不安,丢掉原先专注的线索,开始找其他的事来做……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网络曾是天赐之物。以前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花费数天查找的资料,现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了。几下Google搜索,点几个链接,我就找到了想要的资料。即使不是为了工作,我也会在网络信息之间搜寻--阅读文章、写email、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看视频,听广播,或者,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再跳到下一个……但是这一‘造福’是有代价的。网络在做的事,似乎就是把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切成碎片。我的 大脑接受信息时已经习惯了网络传输的方式,就像快速流动的粒子流。从前,我是词语海洋中的深水潜水员,现在我坐在水上摩托艇上贴着水面快速滑行。”

而《Google将带来什么》一书的作者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则说,深度互动能引发更为深度的思考,“我的思考看起来更快更浅,你可以自由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的思想可能分散在许多博文中,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是数月的时间才能定论成形,同时我还要从我的大量博客读者和评论者那里吸收各种思想,接受他们的挑战与辩论。在这种压力下,我还会放弃那些没用的思想。……我在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观察和思考,其中不同的思考方式是Google时代的关键产品和关键技能。”

但是眼下,Google可能还没时间思考这些“很哲学”(辛格博士语)的问题,它有太多的市场要开拓,太多的技术要完善,还要应付那么多头疼的事情--比如在中国……你知道的;比如在欧洲,街景遭遇隐私权阻击;比如在美国本土,Facebook在今年3月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而基于Facebook的搜索则可能带给 Google全新的冲击。

《时代》周刊曾经刊文《Facebook是搜索引擎的未来吗?》,作者比尔通过厨房做甜点的经历阐述了对网络搜索的新思考。

对新手来说,烤制法式水果甜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比尔起先打算上Google求助,但是一位Facebook好友向处于“比尔正在做法式水果甜点”状态的他发来了消息,推荐马克·比特曼的《烹饪大全》,说它能教人做出最美味的法式水果甜点,而且第700页就有他想要的答案。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互联网应用的理解--在搜索解决方案之前,答案就自动找上门来。“当然,在搜索重要信息的时候,我将继续使用搜索引擎。但是过去几个月,自从我添加了超过900位新朋友之后,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来自我的新朋友们:我现在知道黛丝的音乐播放列表、梅尔推荐的书,还有詹姆斯最喜欢的电影。”

听起来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山村,通过人们之间的纽带获取需要的知识,只是这一次,不是只有长者才是智者。

(本文参考了译言网、东西网、谷奥、科学松鼠会的相关译文,一并致谢)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1401265233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猎创社区,值得信赖!
猎创社区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猎创社区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猎创社区

GMT+8, 2025-1-10 20:47 , Processed in 0.112968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